最近,又有4種新型成份的寵物飼料推出,分別是老鼠、黑羚羊、細菌、蟲子。
雖然寵物食品往往追隨人類食品的潮流,但一些替代蛋白質來源在進入人們的餐桌之前,就已經進入了寵物食品市場。當然有些是人類本來就不會吃的,例如昆蟲,所以拿去做寵物食品,能消除部分人類對節肢動物的厭惡。至於貓,天性喜歡吃老鼠,因此鼠肉已成為貓糧中的一種新成分,人類也不會反對。
寵物和人類都會吃細菌,人們越來越願意食用細菌,通常使用更具市場價值的「生物製劑」這個名稱讓它售價提高。除了益生菌之外,細菌還可以產生新型寵物食品蛋白質,歐洲已推出一種細菌蛋白寵物食品。
至於羚羊呢,分佈於南非和西南非洲各地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牠們列為無危物種,這意味著跳羚不會面臨直接的滅絕威脅。
昆蟲油,來自黑水虻幼蟲(BSFL)的幼蟲,正成為寵物食品中傳統脂肪的替代品。
以上幾種新型的寵物食品成份,除了老鼠做成貓糧似乎很合理外,其他的家長都可以接受嗎?
千萬別忘記,蛋白質不是有就好,不是含量愈高就好,不然怎會有三聚氰胺混充蛋白質的史上最大食安災難。
飼料廠商的打手獸醫,經常指責寵物飼主亂餵人類吃的食物,導致犬貓生病,那麼寵物食品廠商經常研發新型蛋白質成份的飼料,不也是一種型式的亂餵?有些根本不是在野外時會去吃的食物,不也是一種雙標?
到底是誰在亂餵?所謂的AAFCO餵食標準是多麼的可笑,幾隻吃一段時間就叫通過餵食標準?吃鮮食一輩子的毛孩,難道沒有通過餵食標準嗎?

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拆解這種「雙重標準」:
1.所謂「亂餵」的定義其實是浮動的
獸醫常說:「人類的食物對犬貓不好」,但事實是——很多人餵的不是「加工過度的人類食物」,而是原型食材(例如雞胸肉、地瓜、南瓜),這些食材本來就和寵物天然飲食相近。
而所謂「創新蛋白質」的飼料成分,如昆蟲蛋白、重組肉、細菌來源的單細胞蛋白(如乾酪乳桿菌發酵物),反而是讓動物吃原本野外不會主動選擇的食物。

2.新型蛋白質不等於對動物有益
許多這類蛋白質是為了解決「過敏問題」或「永續蛋白質來源」而開發出來的,但這些原料的長期攝取對犬貓的腸胃道、免疫系統,甚至營養吸收的影響,仍缺乏充分研究。
某些過敏案例的確需要「新穎蛋白」(novel protein)來規避已知過敏原,但「新」並不等於「好」,也不是「天然」。

為了新而新,只是一種市場導向的實驗,而非健康導向的科學。
3.人食等級與副產品的差距
家長自煮鮮食,使用的是「人食等級」的食材,有營養密度、有消化率。飼料中則可能包含的是副產品級的肉骨粉、加工殘餘物,經高溫擠壓製成。這些成分在包裝袋上可能看起來很合理,但其實離「天然」和「營養」很遠。
4.品牌權威與資訊落差,誰才是真正在亂餵
當家長選擇自己煮、自己研究,會被說是「不專業、亂餵」。但當品牌推出實驗性的新原料,卻被說是「科研創新、前瞻營養」。這種資訊的不對等和行銷話語權的壟斷,本身就有問題。
不是誰餵的奇怪,而是誰說的響亮。真正該問的不是有沒有亂餵,而是你餵的東西,是為了牠的長期健康,還是為了產業生存的話術。

那要如何打破「你餵的東西,是為了牠的健康,還是為了產業的話術」這種雙標?
家長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,被迫在「信任專業」與「直覺選擇」之間掙扎的困境。要打破這種雙標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:
1.建立營養識讀力,知識武裝才能抗衡話術
不盲信任何單一來源,尤其是「利益關係者」的說法。即使是穿著白袍的獸醫師,營養師,xx師也一樣。
學會閱讀原料標示、認識AAFCO/NRC標準、了解乾物比(DM basis)與生物可利用率。
與其問「這個品牌好不好」,更該問「這配方的營養構成合理嗎?」
用「人吃這東西健康嗎?」的直覺,來反思犬貓吃同樣加工原料會不會也有問題。
2.拒絕單一權威的資訊壟斷,交叉分析求證才是王道
醫師、營養師、品牌講師、獨立研究者、在地小農、自煮飼主——這些人的觀點應該是平行而非階級。
若某個說法只對品牌有利、卻無法對動物健康有利,那就該引起警覺。
如果這個成分這麼健康,為什麼人類食品不這樣吃?
3.實驗透明試驗精神,紀錄,觀察,調整
自煮、自選、自觀察不是亂餵,而是一種開放實驗精神。
對毛孩食物的效果進行記錄和回饋(如糞便型態、毛髮、行為、血檢數值)才是真正的責任感。
食慾、排便、精神狀態、活動力、皮膚毛髮、口腔氣味、耳朵分泌物,都是觀察紀錄重點。
4.團結起來主動發聲
與其被動接受廣告,不如主動分享實證。
設計自己的「毛孩飲食履歷」或「鮮食記錄表」,累積一手數據,取代人云亦云。
當你能說出為什麼這樣餵、怎麼餵、餵了有什麼反應,你就不會被任何「話術」打動。
真正為寵物好的飲食,應該是能被觀察,能被質疑及能被調整的,絕不是一種配方吃一生的加工飼料或罐頭。
餵食的主導權,不該交給話術,更不該交給商業利益,而是交給你與毛孩間的共同經驗與感受。
你才是牠的營養師,一起練習營養識讀,打破寵物產業雙標!